從前,我是很喜歡看小說的。
記得是十二歲、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吧?那時電視正熱播著「梅花三弄」,可我獨獨喜歡上了梅花二弄,所以這輩子看的第一本小說便是「鬼丈夫」。可以說,在這方面是有些早熟了!小學,都還是個不懂愛、不知情的年紀呢!了不起就是淡淡的喜歡,又怎麼會懂得什麼深刻的感受呢?可是,在看到那些個生離死別的場面,竟也會潸然淚流……
當「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詩強說愁」的時候,總喜歡看悲情小說。有個人產生的小悲劇,也有時代醞釀出的大悲劇,不管是哪一種,不過是因為輕狂不知福、不甘於平淡的現實人生罷了!所以,我們哭著別人的悲傷、笑著別人的快樂,自以為就轟轟烈烈的走過了年輕歲月。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.佩索亞 (Fernando Pessoa) 曾經寫過一首題名為「自我心理剖析」的詩,內容翻譯如下:
"O poeta é um fingidor. / 詩人是一個偽裝者
Finge tão completamente / 偽裝得如此天衣無縫
Que chega a fingir que é dor / 以致於連痛苦都能偽裝
A dor que deveras sente. / 你所應當感受到的真實苦痛
E os que lêem o que escreve, / 和讀者們讀到他所描寫的那些
Na dor lida sentem bem, / 在想像的苦痛中他們感到美好
Não as duas que ele teve, / 然而這兩者皆不屬於他
Mas só a que eles não têm. / 那種痛是他們不曾領受過的
E assim nas calhas de roda / 如此,在穿行而過的車軌中
Gira, a entreter a razão, / 掙扎著、牽扯著理性
Esse comboio de corda / 而這臺蜿蜒串起的列車
Que se chama coração. / 它的名字喚作心"
所以說,這個時候的喜怒哀樂皆不是我們自己的,甚至也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。那不過是藉由小說文字、經過了我們的想像而生出的虛妄之物。然而,人生又何處不虛妄?在這個相對的世界裡,沒有什麼是永恆的!回頭看一看自己,不說隨著時光逝去而日漸衰老的外表,就連我們的內心,在深刻的反省審視後,你大概不敢相信過去和現在的自己是同一個人。
多麼大的變化啊!在所有的傷害和挫折以後,問一問自己,你的赤子誠善之心到哪裡去了?你發現,並不是一味的待人真心誠意就有用的。你明白了,在這個慢慢毀敗的社會裡,投桃卻不一定報李,更多的時候,是沾上了一身的腥、染上了一身的血,因為嫉妒、莫名或無名都能成為傷人的明刀暗劍。於是,你不再幻想了,你看清楚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缺陷與不完美,那其中還包括了泥足深陷的你自己。
我們背負的包袱和歲月的消逝成正比。自身沉重的傷痛,讓你不需要再從別人的故事裡感受刺激與撞擊。現在你尋求的是彌補、是慰藉、是逃避。不然,那麼多的重生穿越小說為什麼受歡迎?又怎麼成為了主流趨勢?看著別人在新的、不同的人生中獲得大勝利、有恩報恩、有仇報仇,我們同時也在幻想著自己那不可能重來、不可能改變的過去也能有一絲的轉機。所以,現在的你需要的是喜劇,很多很多的 happy ending 和搞笑的劇情,像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劑。那懸在半空中的歡欣,是一個出口,有些時候,或許還能喚起剩餘不多的熱情,一種灰燼中殘留的生活餘溫。
都知道,再強再厲害的止痛劑,吃久了也會有麻痺失效的時候。終於有一天,發現再多的幻想也救不了自己,再澎湃激昂的劇情也會冷卻成一杯平淡無味的白開水,於是再多的小說、再不同的情節也無法滿足你。想了一想,還是回來好好過自己的頹廢小人生吧!或許殘破、或許不完美,但是踏踏實實的活著畢竟還是能找到一點小意義不是?
不再天真、不再相信、不再抱有過多的希望,那是一種小心翼翼、安於現狀的頹唐。從此學會了提防、學會了築起那道牆。依然不願太深沉、不願太傷人,學會了「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必須努力的讓自己「害人之心不可有」,這已經是殘留的純真、最後的一點念想。什麼都不剩下的話,就完完全全的失去了活著的意義。
小說寫的是別人的人生、是虛幻的人生。而自己的真實故事還是要靠自己來寫的。在寫了三十年的爛劇本以後,我不知道是否還有「柳暗花明、峰迴路轉」的那一天?我該繼續期待嗎?還是最好什麼都別再想了?
蔣捷的「聽雨」寫得好:
「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。
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。
而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。
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」
那「見山是山、見山不是山、見山又是山」的心志,和「寵辱不驚,閒看庭前花開花落;去留無意,漫隨天外雲卷雲舒」的胸懷,要經過多少年我才能學會?要如何才能看透、徹悟和放下呢?什麼時候那巧言的小說才能變成自然的禪話?我不知道,我在等。
留言列表